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研究成果 > 研究进展

中国科大打破二氧化碳电解选择性和碳效率难以兼得桎梏

时间:2025-04-22 19:27:22 来源:中国科大新闻网

 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(CO2R)是存储间歇性可再生电能、制备高附加值碳基产品的重要方式。碱性/中性介质中CO2R的法拉第效率(FE)和电流密度虽有显著提升,但碳酸盐沉积限制了CO2单程转化效率(SPCE);酸性介质虽能避免碳酸盐生成,却因析氢反应动力学过快,导致氢气选择性极高。目前通过施加安培级电流密度构建局部碱性微环境,并引入高浓度碱金属阳离子(≥3 M)来活化CO2和抑制析氢反应,但阳离子会阻碍质子向电极表面迁移,导致酸性体系中仍存在CO2利用率受限的问题,且表面碳酸盐累积还会引发电极稳定性下降。


  近日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和唐凯斌课题组揭示了酸性CO2R中FE和SPCE的固有矛盾,即提升K+浓度虽可增强FE,却会以牺牲SPCE为代价。为打破FE和SPCE的固有矛盾,研究团队在SnO2上修饰聚酰亚胺,利用其丰富的胺基动态捕获质子,成功在pH=1.36、K+浓度低至0.1 M的酸性体系中同时实现了95.7%的SPCE和96%的HCOOH FE。相关成果近日以“Acidic CO2 Electrolysis with Near-Ideal Selectivity and Carbon Efficiency Enabled by Overcoming Its Inherent Trade-Off”为题发表于《德国应用化学》上(Angew. Chem. Int. Ed. 2025, e202503539.)。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博士研究生池丽萍、张玉才和牛壮壮。


1.jpg


图1. 酸性CO2R中FE和SPCE的权衡关系示意图。


  研究人员通过电化学仿真模拟与实验研究,探索了不同浓度的H+和K+对电极表面微环境(pH、CO2浓度和碳酸盐比例)和CO2R性能(FE、SPCE和稳定性)的影响,揭示了酸性CO2电解体系中FE和SPCE的固有矛盾,即提升K+浓度虽可增强FE,却会以牺牲SPCE为代价(图1)。


  为克服酸性CO2R中的内在权衡,研究人员在SnO2纳米颗粒上修饰聚酰亚胺(PI-SnO2),这种耐酸性胺基聚合物可通过其丰富的-N-官能团捕获H+,从而减少电解液中自由H+浓度。他们通过HER极化曲线、原位拉曼及原位红外测试(图2),证实了聚酰亚胺在酸性CO2电解条件下能有效抑制H+向电极表面扩散,从而提高电极表面局域pH,促进关键中间体*OCHO的生成。在300 mA cm–2,PI-SnO2实现了96%的HCOOH FE,且在CO2流速为1 sccm下,PI-SnO2的SPCE高达96%,超越了此前报道的碱性、中性和酸性(高K+浓度)条件下的CO2电解性能。


2.jpg


图2. 聚酰亚胺修饰策略调控电极表面局域微环境。


  相关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。


  论文链接: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anie.202503539#


相关文章